人才梯队
农田水利技术
一、工作任务
农田水利学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科技发展方向,明确学科发展规划和目标,及时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最新动向,不断提高原始创新和再创新能力。主要开展稻作区田间灌溉控制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高效灌溉管道输配水工程模式研究、格田化规模与现代农业管理配套体系研究、黑土侵蚀区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水肥耦合技术模式研究、“3S”技术在抗旱农业区的旱情监测及预测预报信息系统研究、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集成与示范、抗旱灌溉决策系统研究、抗旱灌溉区节水灌溉设备、设施管理及优化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二、科研方向
本学科的方向是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综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抗旱灌溉区节水灌溉设备、设施管理及优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基于“3S”技术的信息管理技术在抗旱灌溉中的应用研究。
1、水资源优化调配及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开展区域有限水资源条件下种植结构优化布局和灌溉需水研究,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承载能力和总体布局及安全预警研究,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多水源联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区域水资源调配对环境生态影响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优化利用区域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时空调控能力。保障产能工程目标的实现。
2、稻作节水灌溉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开展适宜寒冷区域的标准化灌溉工程技术集成与示范;寒区特征的生态可持续灌区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农田排水与再利用技术模式研究;自动监控与智能化灌溉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灌溉分区与配套综合节水技术体系研究。实现输配水渠道防渗与用水自动量测,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农田水利用率。
3、旱作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开展高效灌溉技术灌溉模式及规模化工程模式研究与示范;高效灌溉农艺配套综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高效灌溉决策系统集成与灌溉效果遥感评价研究;基于高效灌溉的地下水安全保障模式研究;规模化高效灌溉长效运行管理及保障机制研究与示范。实现节水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4、土壤墒情监测与旱情预测系统在节水农业中应用
开展研究建立全省节水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以遥感技术应用为中心,研究采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自动化监测等的集成技术建立全省土壤水分的监测系统;研究遥感信息与土墒监测、旱情变化预测与预报预警的实用模型,进行作物生育期土墒监测的实时性业务化运行;研究建立全省节水抗旱技术指导系统。实现节水农业的土墒变化及节水技术应用的综合信息化管理。
三、学术地位
本学科由“十五”和“十一五”参加国家农业节水领域的“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二五”期间,牵头承担国家级项目。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型灌区技术集成与示范”和“黑龙江西部玉米节水增粮高效灌溉技术集成研究与规模化示范”课题,承担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的顶层设计和重大科技推广项目的全国顶层设计工作,其学术地位备受水利部重视。“十三五”期间,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点在水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成为该专业领域的带头学科,学科带头人成为首席科学家,学科已占居全省领军地位,在全国为知名的专业学科。
四、科研成果
本学科科技人员近五年共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水利部农业节水科技二等奖1项,大禹三等奖1项。在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9篇,其中EI文章3篇;获得专利16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编、参编专著5部,编制和修编地方标准5部。
五、社会经济效益
1、科研成果的应用
(1)综合节水技术: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黑龙江半干旱区粮食作物综合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实施,一是改变了我省一些传统的灌溉与耕作模式。二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水灌溉发展模式。在黑龙江省半干旱区春播3500万亩坐滤水面积中,2011年-2012年技术应用面积达1200多万亩。三是带动了节水相关产业和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发展。甘南县11家生产节水型耕作机具、滴灌设备企业产值达到1.8亿元。
(2)农业高效喷灌技术:通过水利部重大推广项目,围绕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中心任务,积极推广中心支轴式大型喷灌机、移动式喷灌机、绞盘式喷灌机及配套技术,2012年在安达市、大庆市、哈尔滨等地建立示范工程6400亩,推广辐射10万亩。新增产量1276.8万公斤,新增产值2298.24万元。为推动黑龙江省千万亩喷灌规划的实施,以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示范和技术指导,指导同类地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提档升级和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3)控制灌溉技术:该技术在全省中西部26个市县推广面积达110多万亩,增产300万公斤,增加产值7200万元。较常规灌溉节水约1.5亿3立方米。在推广区的县、乡、村举办现场培训60余次,培训人员达到3300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自动称重式蒸渗仪:在引进德国的土壤蒸渗系统,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后,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仪器设备,解决了精确测定蒸发蒸腾量,适时监测土壤温度、水势剖面变化的技术难题。近5年又进行了该项目的创新与推广,降低产品成本,国产单套产品成本与进口仪器相比节省投资90%,生产62台套,节省资金4805万元。
2、行业技术服务的作用
承担了200余项“节水增粮行动实施方案”编制,水资源论证及评价,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方案编制,国家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和牧区水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为水科院创收近3000万元,同时为省水利厅提供了技术支撑。
六、产学研结合
1、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积极拓宽和探讨科研新思路,实行强强联合,与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五年间,作为主持单位,与多家大学、科研联合承担了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现代节水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黑龙江半干旱区粮食作物节水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与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合作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灌区诊断评价技术与方法及节水改造标准体系研究”和“玉米膜下滴灌设备与技术集成”。通过这些项目的合作,对教学和科研起到了双赢效果。
2、科研与生产结合
在科研成果迅速转化生产力原则指导下,积极将成熟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场,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多项成果在推广应用中产生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1)机械化节水抗旱技术:积极推广机械化暗式注水播种技术、机械化苗期补灌技术和振动深松保水技术等,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播种至出苗的抗旱灌水的重大技术难题,提高了作物抗旱能力,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平均增产率为10%以上,推广应用效益显著。不仅为当地和周边地区提供了样板,还大大推动了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
(2)自动称重式土壤蒸渗系统:这是一项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的技术,填补了该专业仪器设备的空白,其测试精度与国外产品相同,但造价仅是国外产品的十分之一。产品应用到本省水稻试验研究中心站、内蒙水科院试验基地、桂林水稻灌溉试验站等地,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提高了科研装备能力。
(3)基于“3S”的旱情预测预报技术:将最新遥感遥测、土壤墒情预报、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运用于节水灌溉与旱情预测预报、抗旱规划、设计和运行工作中,为黑龙江省水利抗旱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建立了先进、科学的技术平台。每年对全省约8000万亩易旱农田进行监测。
(4)大型灌区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以保障国家水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为主线,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粮食增产为目标,根据不同类型灌区的具体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将既有技术和创新技术集成,建立适宜的节水技术集成模式在典型示范区应用。建立了适宜区域发展的节水技术模式,建成四种类型的示范区1万亩,辐射推广84.35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65以上,单方水粮食产量达到1.6kg,粮食增产10.4%。
黄彦
农田水利技术黑龙江省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
司振江
农田水利技术黑龙江省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
×
黄彦
×
司振江